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学院简介 |
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是在提升学校转型发展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专业背景下,依托贺州学院校内资源和产教融合的优势,新近建设的学院。学院成立于2020年3月13日,由贺州学院发布文件宣布学院成立。2020年7月18日,在2020年新工科与产教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举行了贺州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学校党委、行政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党建和事业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以高质量党建凝聚人心、凝聚共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1年,学院成功入选第一批自治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师范院系;拥有自治区星级支部6个,获“广西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广西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1个;学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涌现出一批学校优秀“双带头人”“优秀共产党员”等先进个人。
学院秉承“崇德明理、知行相济”院训,传承“积极向上、团结奋斗、和谐共生”办学精神,坚持“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理念,已建设成为桂东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现有机械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和自动化类4个学科专业门类11个本科专业,下设人工智能系、智能工程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和软件工程系。其中:人工智能系包括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3个专业;智能工程系包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3个专业;信息与通信工程系包含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3个专业;软件工程系包含软件工程、网络工程2个专业。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在校生4153人,专任教师189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154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专任教师62人。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专业、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协同育人模式,搭建多主体协同育人平台;强调创新、注重交叉,打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的学院设置,开展面向产业急需的现代产业学院模式探索和实践。学院先后获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拥有通信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信工程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拥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个;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15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27项,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创优项目——ICT行业创新协同育人平台1个。学院为教育部“新工科”研究和实践项目承担单位,积极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选派优秀学生赴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开展学习交流100余人次,并与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教育。
学科科研方面,学院获批博物馆数智化广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拥有贺州学院数字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贺州学院“互联网+”农业与环保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大学生电子设计与创新基地、农业物联网技术创新基地、大学生数学建模基地、大学生机械创新基地、机器人应用创新基地、甲骨文人才产业基地和粤嵌众创空间等多个学科平台。近年来,主持或主要参与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13项,主持其它项目151项,横向项目金额累计超过500万元。学院教师行业应用和创新水平明显提升。
学院重视产教融合服务社会,协同育人收获颇丰。学院教育部与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首批合作院校、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5G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华晟经世智慧学习工场等产教融合平台。目前已投入8000万元建设的国家级项目“贺州学院5G+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的“贺州学院新工科大楼”于2023年11月建成,同时投入6000万元建设“5G+人工智能未来工场”第一、二期平台和实验室。2015年成为教育部与中兴通讯共建“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专业建设成果2020年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发展优秀案例。学院产教融合不断走向纵深,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知名度初显,截至2024年11月,到基地正式学习考察交流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已超过300家。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课堂丰富多彩。2020年通信工程专业招生分数首次突破一本线,就业专业对口率达到90%以上,2019届学生首次实现海外就业5人。在学科竞赛方面,累计获得国家级奖104项,其中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1、34、59项,省级一等奖118项,主要如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1、4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1、8、26项;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获区域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一、二、三等奖2、8、7项;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获国赛一、二、三等奖3、5、13项;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获总决赛三等奖1项。在创新创业竞赛方面,累计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区级金奖5项、银奖15项、铜奖32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获得区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2020年-2024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自治区级33、131项。
人工智能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深化“新工科”建设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学校加快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特区,学院将对标教育部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工信厅《关于推进广西普通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整合校政企资源,优化专业结构,增强办学活力,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实质推进各学科专业充分交叉融合,构建工场化学习体系,建成“5G+人工智能未来工场”(包含5G通信、农业物联网、智能制造和集成电路等),打造产教融合升级版,加快培养紧缺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全力服务广西、粤港澳大湾区和东盟新工科产业发展。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协同机制,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构建高校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经过3-5年努力,将学院打造成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将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广西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和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为提高广西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和新范本。
空谷幽兰,不以无人而不芳;岭南学府,不以地偏而志短。学校将继续高擎立德树人教育旗帜,立足粤桂边陲、服务地方社会、面向广大民众、突出应用导向,秉承“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五大理念,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壮美广西,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追求,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综合性强、国际化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高水平大学,共同谱写贺州学院更加灿烂辉煌的崭新篇章。
(2024年11月更新)